Page 303 - Ky yeu hoi thao KHQT-12-11-2024-final.indd
P. 303

302                                PHẦN III : NGHIÊN CỨU NGÔN NGỮ TRUNG QUỐC



             义。因此,房屋基础与结构支撑的词汇在不同语言中往往被用
             于比喻各种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的核心要素。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汉语中与房屋基础和结构支撑相关的词
             汇的隐喻认知,尤其是“地基、根基、基础”和“顶梁柱、栋梁”
             等词语,并将这些词汇与越南语中相应的词汇进行对比分析。
             在汉语中,这些词汇不仅描述了房屋的实际构造,还隐喻性地
             用来表达某一事物的基础、核心或支柱。而在越南语中,类似
             的词汇如“nền  móng”(基础)和“trụ  cột”(支撑)也同样被广泛用
             于表达类似的概念。

                   通过对比这些词汇在汉语和越南语中的隐喻使用情况,本
             文旨在探讨两种语言在表达基础与支撑概念时的异同,揭示两
             国人民在文化、社会价值观和认知模式上的差异与相似。研究
             这些隐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并为跨文化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依据。


             II. 理论依据
             II. 理论依据

             2.1.隐喻的定义
             2.1.隐喻的定义
                   自古以来,隐喻一直是学术讨论的重点,特别是在修辞学
             和意义转移研究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Aristotle(1954)认为,
             隐喻通过相似性将名称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如“Achilles

             是狮子”这一说法,通过“狮子”象征了Achilles的强壮与勇
             猛。Grady(1997, 1999, 2007)将这种基于相似性的转移称为“相
             似性隐喻”。越南传统观点同样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认
             为它通过基于颜色、形状等相似性进行名称转换来命名事物
             (Nguyen Van Tu, 1960; Hữu Đạt, 2000)。陈汝东(2001)认为隐喻
             是根据甲乙两类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根据王希
             杰(1983),隐喻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点,用另
             一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这些对隐喻的界定大同小异,
             其视点都在于修辞方式或表达方式。
                   随着 20世纪 8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崛起, Lakoff和

             Johnson(1999)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工具,更是人类认知
             世界的重要方式。隐喻通过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帮助人们理解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